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掌握历史主动,是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努力克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推动历史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深厚的历史传统、深邃的现实考量。
思想理论问题是通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行党的理论创新,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决定党的行动指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两个确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马克思是共产党人的老祖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我们党作出这样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和历史结论,其理论依据自然是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它的研究目的、对象、过程、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这里,我们简要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来龙去脉”。
我们党一贯重视运用历史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对历史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不断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坚持历史思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党的百年奋斗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正是这“两个结合”的历史选择和实践探索,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和彰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中国共产党坚持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始终没有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理论品格始终没有变,进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始终没有变,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所在。